音乐史诗《黄河大合唱》临黄河而知我国毛主席听完拍手连喊了三声好

  1939年,《黄河大合唱》在抗日烽火中诞生。它犹如黄河亘古不息的涛声,逾越地域、逾越年代、逾越民族和国家,不停回响了80多载春秋。

  只见,飞跃而来的黄河在这里突遭两岸苍山的挟制,瞬息怒啸山沟,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,激起百丈水柱,构成腾腾雾气,倒卷半响烟云……

  《黄河大合唱》便是以此为布景,气势澎湃地屹立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。

  光未然原名张光年。1913年11月1日,出生在 “全国十八口,数了汉口数河口”的湖北老河口。

  少年年代,他便遭到国民大革新浪潮的洗礼,高唱着“打倒列强,除军阀”的战歌,沿汉水走向长江边。

  1929年,他不满16岁就参与我国。20世纪30年代起,即在武汉开端从事前进戏曲创造和新文学活动。其间独幕话剧序曲《五月的鲜花》,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闻名抗日救亡歌曲。

  1936年,他率“我国文艺者战地作业团”到上海参与抗战歌咏大会。刚到驻地,耳边便传来《五月的鲜花》歌声:“五月的鲜花开遍了田野,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……”原来是山海工学团的合唱队在礼堂排练,那位满头大汗站在桌子上面指挥的正是青年音乐家冼星海。

  1905年6月13日,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滨的一条渔船上。半年前,父亲出海打渔死于海难。母亲忍着沉痛生下他时,看到大海上面的朗朗星空,就给他取名叫“星海”。

  在外祖父忧伤漫长的箫声中,冼星海一天天长大。他学习音乐反常勤勉吃苦,在岭南大学附中获得“南国箫手”的雅号,并成为管弦乐队的指挥。1929年,冼星海怀揣卖掉小提琴换回的法郎,前往法国巴黎勤工俭学。1935年回国,在目击祖国风险四伏、遍地疮痍后,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我国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,创造出许多鼓动公民斗争意志的歌曲和电影音乐。1938年奔赴延安,一年后参与我国。

  谁也没想到,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文艺作业者,会在此刻此地以此方法相识。其时,光未然23岁,冼星海31岁。一同的文艺爱好和爱国情怀,使他们一见如故,从此开端了心灵相通的密切合作。

  1938年9月9日,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敌的全局之下,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,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作业少校观察员、抗敌演剧三队特别党支部书记和总领队身份,率30名年青战友,赴黄河以东第二战区进行文艺宣传作业。

  11月1日,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东部宜川县的古渡头圪针滩东渡黄河。眼前,十里涛声雷贯耳,千重骇浪目惊心,恍若千军万马吼叫着压将过来。他们忍不住打开胸襟忘情地高喊:“啊,黄河!黄河!”

  上午10点钟左右,光未然带领队员们登上了渡船。忽听一阵呼喊,40来个打着赤膊的船夫从岸上跳进水里,把渡船面向河水深处,然后又跳上来规整地摆放在渡船两端。船头高处,站着一位精力矍铄的白胡子老头儿,他便是这次把握全船人命运的总舵手。

  渡头河面非常宽广,急转的大漩涡随处可见。河中心屹立着一块巨大石壁,北高南矮犹如猛狮俯首迎浪耸峙。壁面上刻有4个苍劲夺目大字——国家栋梁。

  十来分钟后,渡船行入河中心的风险地带,大浪凶猛地扑进船来。遽然,那位白胡子老头儿直起脖子,喊出一阵悠长而嘹亮的号子……

  黄河的大风大浪,船工们搏风击浪的英姿以及深重有力的船夫号子,激起了他的创造创意和热心。

  刚好,这一天是光未然的 25 岁生日。这一天几个激动人心的时刻,后来被视为《黄河大合唱》歌词构思的开端时刻。

  1938年11月中旬,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吕梁山游击区向延安动身。一路崇山峻岭,崖高壑深,途中,他不小心坠马,形成左臂关节破坏性骨折,被送至二十里铺的延安边区医院。

  而此刻的冼星海和夫人钱韵玲应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聘,起程脱离武汉,远程曲折抵达延安。

  1939年2月26日,冼星海去边区医院看望光未然。老友相见欢喜之情自不必说。光未然当即决议:把正在构思并逐步老练的长诗《黄河吟》,直接写成一部大合唱歌词,交给冼星海谱曲。

  因为自己不能执笔,光未然便口述给其他同志做笔录。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翻天覆地,波澜壮阔,飞跃叫啸,使人肝胆决裂……”5天时刻400多行的长诗就在病床边完稿。

  歌词分为八个部分:一、合唱《黄河船夫曲》;二、男声独唱《黄河颂》;三、朗读歌曲(此为原稿标示)《黄河之水天上来》;四、齐唱《黄水谣》;五、对唱《河滨对口曲》;六、女声独唱《黄河怨》;七、轮唱《捍卫黄河》;八、大合唱《吼怒吧!黄河》。

  每段由诗朗读式的说白衔接,合唱、独唱、对唱或轮唱,别离杰出一群或一名特性明显的人物艺术形象,既有激烈的年代标志,又有感人的故事情节。各阶段之间的逻辑衔接极具戏曲性,构成了一部大型诗篇剧式的大合唱文学脚本。这在我国诗篇与音乐史上均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壮举。

  1939年 3月11日晚,月亮为延安西北旅社的坡坡沟沟洒下银光。光未然和冼星海别离赶来,参与在这里举办的元宵节小型朗读会。

  光未然坐在接近窗户的椅子上,面前有张桌子,上边那盏油灯照亮了手里的词稿。他简略介绍了歌词的写作动机和目的后,便精力焕发地诵读起来,口气时而沉重,时而昂扬,使人感到黄河就好像吼怒在眼前相同。“掀起你的怒涛,宣布你的狂叫!向着全国际的公民,宣布战役的警号!”终究在《吼怒吧!黄河》的高潮中完毕。

  全场先是一片静默,继而爆宣布火热的掌声。一直在凝神静听的冼星海遽然站起来说:“我有把握把它写好!”

  但他没有急于动笔。先是来到抗敌演剧三队的驻地,静静倾听咱们叙述渡黄河的经过:那个渡头正处在壶口下流,袒露着赤铜脊背的老船长怎么掌着那生命的舵,怎么呼号,怎么划浆,怎么同漩涡奋斗,怎么绕过险滩……

  然后把三队音乐组组长邬析零请到家里,让他仿照哼唱渡河时记下的船工号子。哼完划桨的,又哼掌舵的;哼完船夫的,又哼艄公的;哼完严重的,又哼松懈的……冼星海诲人不倦地听他哼唱,忽而有所感悟,便敏捷拿起铅笔在纸上刷刷地记下来。

  经过两周的预备,冼星海再次去访问光未然。两人交换了定见后,他便开端动笔谱曲。

  山坡下,一孔孔窑洞微黄的灯光在积雪中闪耀。冼星海窑洞的“土炕上架着木床,临窗的小书桌,也架在炕上”。

  他一直处在一种无法自抑的创造状况中,手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,偶然斜着躺在床上捧首沉吟一下,忽地又起来振笔直书下去。抵达忘我之境时,竟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烟斗杆敲断了,他干脆把毛笔杆插在烟斗上,不知不觉写出了60多页手稿,桌上堆成一座小山。

  清晨,因为短少木炭,火盆里弱小的火苗平息了,而他的热情依然在酷寒中焚烧……

  1939年3月31日,是闪耀着光晕的《黄河大合唱》诞生之日。经过六天六夜,冼星海完结了《黄河大合唱》八个阶段的合唱、齐唱、独唱、对唱、轮唱著作的谱曲。那《黄水谣》的写景抒发,含蓄悦耳;那《河滨对口曲》充溢乡土气息,诙谐诙谐;那《黄河怨》中的女声独唱,如泣如诉、如怨如怒;那《捍卫黄河》的轮唱有如千军万马,势不可挡;那《吼怒吧,黄河》像是吹响向法西斯进军的冲锋号!

  《黄河大合唱》的首演,是1939年4月13日的晚上,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,由邬析零指挥抗敌演剧三队队员演唱,观众千人以上。

  担任男声独唱的是田冲,女声独唱的是蒋旨暇,二重唱的是史鉴和刘晨暄,华章中心“说白”的是胡丹沸。

  《黄河之水天上来》这一章节,因为真实找不到适宜的朗读者,终究只好决议由臂伤没有康复的光未然来担任。只见他将一件半身多长的黑色大氅披在身上,遮挡住了受伤的左臂,用力地挥舞着右臂,向黄河倾吐民众的灾祸。

  队员们的演唱非常投入,简直忘记了自己是在舞台上,忘记了台下还有观众,直到疯狂而耐久的掌声响起,他们才猛醒过来。

  《黄河大合唱》的正式公演,是1939年5月11日,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建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,等亲临现场观看表演。

  此次表演由冼星海亲身担任指挥。他身穿灰色上衣,脚踏草鞋,指挥鲁艺师生百余人的合唱队演唱。

  为了满意著作各声部的需求,丰厚乐队音响层次,在极为穷困的情况下,冼星海把其时延安所能找到的乐器通通用上,有二胡、笛子、锣、鼓、钹、竹板、木鱼等我国传统乐器,还有小提琴、吉他等西洋乐器,就连口琴也派上了用场。除此之外,为了弥补配乐乐队的低声声部,用煤油桶改形成“低声二胡”;为了烘托黄河的波涛汹涌,将勺子与大号搪瓷缸调配摇击制作音响效果,将脸盆当作“打击乐器”。

  表演爆宣布史无前例的革新热情和音乐力气,感染了一切在场观众,获得空前成功。

  看完拍手大喊三声“好”!周恩来为《黄河大合唱》亲笔题词:“为抗战宣布吼怒,为群众谱出呼声!”

  从此,《黄河大合唱》这部集召唤性、抒发性和英雄性于一身的音乐巨著,就以它那澎湃的气势和撼人心魄的力气,在中华大地广为传唱。

  《黄河大合唱》具有庞大民族音乐史诗的规划和制式。它有完好的诗剧结构、多样的合唱方式,有丰厚首创的音乐语汇与艺术风格,有明显的人物形象和标志意义,特性而全面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精力与宁死不屈的时令。在千万曲抗战音乐著作中,乃至一直到战后几十年和平时期的华语合唱著作的创造中,都鲜有比肩者。它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艺术珍品,一座高高屹立的里程碑。

  “黄水飞跃向东方,河流万里长……”光未然为何挑选以黄河为布景来创造这部大型合唱音乐著作呢?

  “在《黄河大合唱》中,展开了一幅强大的梦想和实际的图像。乌云满天,惊涛拍岸,黄河的船夫,在暴风雨中搏战,经过了含辛茹苦总算抵达对岸。这标志着咱们巨大的民族和公民打破大风大浪般的重重困难,总算获得光辉的成功……”

  临黄河而知我国。这便是光未然为《黄河大合唱》建立的共同的、绝美的思维意境。接着,他用富于诗意和浪漫颜色的笔调,在每个华章中都布局考究地运用缓急轻重,长短凹凸,抑扬崎岖,浓淡疏密等方法,好事多磨地刻画着不同的形象和场景,表达着深邃的意蕴和炽烈的情感。

  光未然稀少难得的词作,激发了冼星海丰厚的想象力,他似乎踏上一个跳板,忽地腾空而起伸展出巨大的艺术空间,遂将民族风格与西洋音乐交融,创造出雄壮而多变的音节,时而啜泣,如泣如诉;时而悠然,田园诗般舒缓;时而感到黄河之水天上来,挟着轰然巨响飞跃在天穹大地间……

  词与曲的完美交融、彼此烘托,使《黄河大合唱》不管在我国仍是国际近代音乐史上,都可谓一部盖世佳作。

  1939年4月,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脱离延安奔赴前线。自此,他和冼星海别离,不承想,这一别竟成永诀!

  在延安的一年半时刻,是冼星海创造的又一个巅峰期。他先后谱写了《军民进行曲》《出产大合唱》《黄河大合唱》《九一八大合唱》等大型著作。

  1940年5月,冼星海受党中心差遣,与编导袁牧之一同带着延安第一部大型纪录片《延安与八路军》胶片,赴苏联莫斯科完结影片的后期制作使命。

  党中心对此非常重视,在他们临行前特设家宴送别,一同吩咐他们上班时刻为半年,达到方针后即回来。

  化名“黄训”的冼星海(黄是他母亲姓,训是他岳母的名),抵达苏联莫斯科后,在为《延安与八路军》作曲之余,还与闻名音乐家们讨论音乐创造。

  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,冼星海介绍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概略和新音乐开展意向,展现了自己创造的抗战歌曲,并用钢琴弹奏了《黄河大合唱》,这是其在国外的初次露脸。

  冼星海还挤出时刻对《黄河大合唱》1939年延安简谱手稿,进行了收拾、修订和扩展规划配器的补写作业。终究,他为这部由九个乐章组成的五线谱手稿著作,定名为“交响大合唱《黄河》”。这也是后人称作的《黄河大合唱》的莫斯科版别。

  但是,因为德国侵略苏联战役全方面迸发,冼星海等人回来延安时,无法经过新疆口岸,只能折返乌兰巴托。他化名“孔宇”,受聘任我国工人沙龙的音乐教员,并终究安排起业余文艺部队在乌兰巴托公演了《黄河大合唱》。

  1942年冬,冼星海隐秘脱离乌兰巴托,只身回来莫斯科转道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,计划寻找机会仍从新疆口岸回国,但一直未能如愿。

  阿拉木图的冬天反常冰冷。经过远程跋涉的冼星海已是疾病缠身、啼饥号寒。1945 年 10 月 30 日,冼星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,年仅 40 岁。

  李立三配偶与苏方一同将其葬在莫斯科近郊,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子里。匣子正中镶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相片,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,下面刻着金色的俄文:我国作曲家、爱国主义者、员:黄训。

  11月14日,鲁迅艺术学院举办了盛大的悼念大会,亲笔题词:“为公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。”

  冼星海逝世后,周恩来曾多次指示相关的单位及同志“要把冼星海同志的著作手稿保管好,今后出书、表演这些著作”,“在恰当的机遇将冼星海同志的骨灰移回国内安葬”。

  1945 年末,鲁迅艺术学院先期撤离延安时,钱韵玲把冼星海的创造手稿、札记、日记、信件、讲稿、相片等装进筐子,用一匹小毛驴驮着,曲折于华北解放战役的炮火中,终究托付老乡坚壁在一个山洞里。

  新我国建立后,钱韵玲经过安排将冼星海的这些宝贵遗物从山洞取出,交给刚建立的中心音乐学院,后来由中心音乐学院交给我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保管。

  1983 年,中苏关系逐步平缓,在的直接关心下,冼星海骨灰从苏联迁回国内,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新公墓。后经广东省委报请党中心同意,得以迁回故乡,在广州白云山下新建的“星海园”安葬。

  早在1946年1月25日,光未然惊闻冼星海客死他乡,就悲恸万分地写下《哀星海》一文:“我不由为他,为我国公民的巨大损失放声一哭!”

  1990年12月5日,他又去拜谒了“星海园”。写下一首怀念深远的《“星海园”深思录》:“我特地看望你啊,星海,我久别的同志和友人。尽管长别了半个世纪,难忘你冷静强健的身影。你那洞穿世纪的乐语,依然像钟鼓碰击人心……”

  1939年,光未然写出《黄河大合唱》后,就再也没有去过黄河。他曾几度想回去看看,却一直未能如愿。

  2003年7月25日,在坐落黄河上游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的一座钢索吊桥上,光未然的夫人和子女将他的骨灰撒在黄河里。